曾經在此進行積極實踐的著名環保人士黃小山,對于“綠房子”項目運作工程中的無奈也心有戚戚:政府贊助了上百個垃圾桶,可很多人并不按類投放。甚至有人將擺放的垃圾桶偷走。這雖然是個例,但卻真得傷了他的心,他不明白住在上千萬一棟房子里、很多都是高學歷的人,都如此缺乏對垃圾問題的責任。源頭垃圾分類,他覺得50年完成,就已經可以稱為“牛逼”。
黃小山將民眾對垃圾分類的責任感缺失歸結為“認知錯誤”。尤其對于“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這句不少人耳熟能詳的觀點,他忿忿不已:“垃圾就是垃圾,最多算是放錯地方的垃圾。”他認為,這句口號讓垃圾處理的整個邏輯都亂了。垃圾成了資源,那民眾扔垃圾就成了輸出資源了,還怎么讓污染者承擔污染責任,怎么配合垃圾分類?垃圾圍城不單是擺在政府面前的問題,也是百姓必須面對的問題。政府大包大攬的態度讓民眾對于扔垃圾不再有愧疚之心,反而增長了占小便宜的心理。
對此,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固體廢物處理與環境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劉建國也在不同場合談過類似的觀點。劉教授認為:“生活垃圾的首要屬性是污染源”,如果不承認生活垃圾的首要屬性是污染源,政府按照“污染者付費”的原則向居民征收垃圾處理費,同時按照處理量向垃圾處理運營企業支付處理費就失去了正當性。生活垃圾的首要屬性是污染源決定了作為“污染者”的居民對垃圾處理負有當然的責任,分類、減量、付費都是居民應盡的基本責任。
根據環衛科技網等媒體報道,國外不少國家居民要為產生的垃圾付費,大家的垃圾分類工作做得相對較好。如法國的生活垃圾收費含在地產稅里征收,每年的稅率會做出調整,居住面積越大稅金越高。在美國,許多城市靠收稅解決垃圾處理的費用問題,一些城市的居民需要購買分類垃圾費進行垃圾投放。瑞士大部分城市采取定額收費制度,一些地方不強制垃圾分類和購買垃圾袋,但是處理舊家具、電器之類的大件要收取費用,主人需要叫專門的運輸公司來將這些垃圾送到指定地點,如果隨意亂扔的話理論上是要處以罰款。
“在中國,由于一直以來的社會主義公有體制,大家也習慣了沒有垃圾費的觀念,同時因為有數量眾多的回收大軍,很多可回收垃圾不需要付費處理,甚至成為可以賣的商品,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民眾對垃圾處理的責任意識,而將更多的責任歸結到政府”。個人參與垃圾減量、分類的動力沒有沒充分調動和利用,也增加了政府在垃圾問題上的成本。
根據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2015年發布的《中國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狀況評估報告》統計,2012年北京市生活垃圾填埋處置的社會成本每噸1530.7元,其中收集成本遠超中間轉運成本和末端處置成本。如果更多個人負起源頭分類責任,或許此處成本會大大降低。
而在垃圾收費方面,2011年4月1日,國內首部城市垃圾分類管理法規《廣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暫行管理規定》就正式實施,廣州的主管部門將生活垃圾分為四類,并啟動了按袋收費和按量收費等措施,但居民拒絕繳納垃圾費的情況不在少數,僅征到應收總數的兩成,垃圾費欠費情況嚴重。
因為觀念不清,導致較多民眾責任缺位。如果這是對垃圾問題前端“犯的錯”,那么,這種觀念對后端環節的影響則更直接。
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可以理解為強調了垃圾其實也有資源屬性,可以被再利用。但如果理解成垃圾是資源,只是放錯了地方,則容易讓“垃圾就是垃圾,需要被處理的”被弱化。
在實踐中,可能原來應被看成“垃圾”處理的廢棄物,卻成為需要付費購買的再利用原料,或者促使原本較低的原料價格,進行了價格提升,導致末端處理企業的成本增加。
另外,過于強調資源化,容易減弱政府在垃圾處理方面的責任意識,不愿提高投入,反而把更多希望寄托在企業的“再利用”創造新價值上。而一些企業看中這點,為拿到項目,在競爭中過多強調或者夸大“垃圾的價值”,也是促成這一觀點風行日上的原因。
劉建國老師近日在微信朋友圈發了其參觀日本金澤市垃圾焚燒廠、資源(廢塑料)回收廠、填埋場的見聞:不包括人員工資,日本垃圾焚燒的直接運營成本約188元人民幣/噸,塑料回收約444元人民幣/噸,不可燃燒廢物及焚燒灰渣填埋約410元人民幣/噸。
中國經濟網2010年曾報道,阿姆斯特丹市政府給每噸垃圾160歐元的處理費用。相比日本與荷蘭,根據E20研究院統計,近16年來,我國垃圾處理的政府補貼費用呈現大幅下跌狀態:1999年上海江橋垃圾焚燒項目,垃圾處理服務費為213元/噸;十年之后的2009年即跌破100元,為90元/噸;2012年后,繼續保持下降趨勢,2015年的蚌埠和高郵垃圾焚燒項目其服務費均跌破30元,分別為26.8元/噸和26.5元/噸;現在又出現了18.6元/噸的超低價。
對于一些龍頭企業或國企野蠻人來說,曝出低價,或許有其戰略方面的考慮,或許可以在財務方面找到平衡,也或者可以忍受單個項目的虧損,但中外如此迥然的差異,還是讓很多業內人士紛紛吐槽和質疑:縱使可以不犧牲質量,但如此這般拉低市場價格,創造低價競爭氛圍,讓后來者情何以堪?讓行業如何持續健康發展?
從上述角度看,流傳甚廣的“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口號或許成為了當前垃圾問題的癥結?黃小山曾經把這樣的垃圾問題觀念之辯稱為哲學問題,認為它屬于處理垃圾問題的頂層設計,并對現實感到悲觀。觀念的改變,需要多方的努力,和更多的時間,但不知你對改變有什么樣的信心?對時間有什么樣的預期?